之所以将代码编辑器从vscode切换为trae,是因为最近vscode越来越卡,经过一番搜索之后,得知是微软在后台启动了一个报告进程,这个常驻进程会消耗大量的内存和计算资源,虽然可以关掉,但是copilot以及很多扩展无法拒绝,即使勉强使用,还是会越来越卡。而且vscode用国内的编程助手(我用的灵码),会在后台启进程,在活动查看器发现开销非常大,也是拖慢编辑器的原因之一。而现在的trae性能非常好,它自带了AI Agent,可以连MCP,不需要额外挂扩展,因此节省额外的开销,所以,现在赶紧用起来性能就非常好。当然,后续它会不会像剪映一样搞收费,或者功能越加越多也变慢,这个先不管咯,等到那时,在物色一个新编辑器就好了。
即使强如google,也在Safari的视频播放上折戟沉沙
前几天我写了《Safari中无法播放视频,“Failed to load resource: 插件处理的载入” 或 “尝试载入资源时发生错误。”》一文,本来是记录自己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过程。然而,今天我在访问gemini特设的veo3页面时,发现视频也都无法播放。在访问replicate的详情页,也遇到了相同问题。没想到,就连google、replicate这样的大公司,竟然也都不在safari上做测试。
右侧这个视频无法播放的界面,是safari标志性的“侮辱”信号。
在上一篇文章中,其实我已经详细阐述了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,是safari特殊的视频资源读取逻辑。它严格按照Range Request的模式来请求视频资源,而且同时,它会在第一个请求时读取0-1 bytes来得到完整长度,而且立马丢掉(请求呈红色),然后再重新计算后严格按照Range Request来读取视频的buffer进行播放。
基于Range来读取视频数据虽然理想丰满,但是现实骨感。我打开网络面板,找到了卡住的Range请求,如下:
在这一个请求中,后端要返回14.2M的数据包,这……也太坑了吧,既然你都用Range请求了,为啥不请求一个只有1M的Range呢?而Range包的大小,则是由浏览器(也就是safari)发出的Range请求头决定的,后端也无法决定。
因此,最后其实不是google工程师没有考虑到,而是safari坑。
随后,我将默认浏览器切换成了chrome。
我的mackbook pro是2017年底去香港苹果店买的,到今天已经用了8年了,时间如此之快,恍如昨天。虽然是2017年的电脑,但是现在用来还是很正常,不会有太多的卡顿。不足之处有两点,一是intel的芯片拖后腿,比起现在的M芯片,不仅耗电厉害,而且由于时代久远,稍微跑一点吃计算的程序就风扇呼呼响,开始卡;二是电池,得一直插着电源。我还是很喜欢这台笔记本的,不过电池问题一直是给心头结,没法带着电脑出去装X,有点失望。在纠结很久之后,终于在网上下单了一组电池,今早自己动手给换了,虽然有点笨手笨脚,但是靠着狗屎运没有出一点岔子,现在已经非常愉快的丢开电源用了,内心还是挺喜悦的。芯片没法改,就不计较了,毕竟我现在一直在mini上工作,这台电脑就是偶尔应急或者手持来装的,感觉还能再战10年。
“什么是Agent”的终极解释
2025年的今天,我们终于可以给出Agent的终极定义,即“智能化自动化的应用程序或服务”。
首先,Agent是应用或服务,而非AI。虽然,我们现在默认AI是驱动Agent的基础,但是,Agent不只意味着AI,那些对AI(特别是LLM)简单套壳的应用不是Agent。Agent本身依赖AI,但不必须依赖特定AI,AI只是它的一个组件,且可以随时切换为更高智能的AI。Agent本质上是应用,就像Java程序以来数据库服务一样,Agent依赖AI,但不参与AI本身的开发。
其次,Agent具有自主性,即无需人工干预自主实现目标。与以往应用程序需要程序员撰写精确逻辑的代码不同,Agent应用中,程序员不实现业务逻辑本身,而是实现逻辑的调度,通过这个调度让程序自动选择业务逻辑节点去执行,如果在Agent框架的加持下,程序员甚至不需要实现这个调度,而只需要实现业务逻辑的节点,应用启动后,每个业务节点在什么时候被执行,完全是由Agent根据用户的输入和当前的状态来决定。
最后,Agent具有单一通识能力,即一个Agent就可以帮用户解决所有问题,包括不同专业领域、不同业务场景、不同目标需求。比如,用户既可以让Agent为自己下一个外卖单(生活场景),也可以让它帮自己完成数据统计(工作场景)。虽然目前来说,市面上的Agent大部分还是倾向于专业能力,例如cursor专注于编程,但是这主要是发展程度不够决定的,未来,cursor这样的工具一定会被淘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