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端业务建模的内涵

我们抛开前端的实现,去理解和整理业务建模的具体内容,我梳理出这些概念:业务实体、业务事件、业务逻辑、流程阶段、交互、视图。

业务实体

实体一般用名词表示。一项业务可能包含多个业务实体,一个业务实体可以理解为一个用于表达清晰内容的对象,一般是一个由多个字段组成的对象。业务实体的作用是定义实体包含哪些字段,以及字段本身的基本元数据,这些元数据包含但不限于:该字段的类型、该字段是否是多个值、该字段是否包含字段解释说明、该字段是否有某些特殊的标记、该字段是否一定要依赖另外的字段等等。这些基础信息被定义在实体中。

业务事件

事件一般用动词表示。业务事件是在业务实体的基础上的真实业务表达。实际上,我们在讲“业务”时,往往是指一个“业务事件”,例如我所在的投融行业,“投资”“融资”就是对应的事件,在投融行业,你需要去了解一次投资/融资行为,都会发生哪些事件,这些事件是由谁,在什么时间、地点发起,持续了多久时间,过程中都必须发生哪些事情。当然,对于业务事件这个概念本身,它不包含“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”,因为这些事处于业务事件之外,只是与它有强烈关联罢了。在建模时,我们的系统中,往往是以围绕业务事件为中心进行的,特别是在前端,因为前端涉及用户的交互,而在界面上一次性呈现的,往往是这一业务事件的全部,而几乎不会以某个业务实体为单位进行独立呈现。这也就意味着,在前端,实际比在后端要进行更复杂的串联思考。

事件边界

如上所述,一个业务事件往往囊括多个业务实体,比如一次投资行为,要囊括投资方、被投方、投资团队(业务人员)、基金方(如果存在SPV),同时要囊括该次投资的交易信息、各类合同文件等等,而其中的每一个实体,往往右内涵自己更细的实体描述,例如被投方要包含被投的公司/主体、其管理层人员、上市信息、已有的投资人等等信息。不过,我们仍然要为一次投资事件划定边界,该事件包含了上述实体,但这一关系也可能仅仅是引用关系,而不是从属关系;另一方面,该事件还会有自己的流程,我们都知道投资流程非常复杂,设计的钱、人、机构都很多,但是,这些信息往往并不是该次投资的本体信息,它们是附带出来的,我们可以在项目里面加一个流程的引用,也可以在流程里加一个项目的引用,都是可以的,因此,这两者就有比较明确的边界,我们建模的时候不需要把流程的问题考虑在该事件内。

总而言之,“业务事件”虽然用动词表示,但是往往具有名词意义。比如,我现在要“做一次投资”,这里的“投资”本身虽然是动词,但在“做一次”的动词前提下,它就是名词。而名词的建模往往具备通用的方法论。

业务逻辑

业务逻辑本质上是业务规则,所谓规则,就是一条一条的前提与指令集合,这在本栏目的其他文章中有解释。所谓“前提与指令”,就是“当A的时候,应该B“,A是前提,B是指令。而指令在前端是非常难以固定化的,因为在前端,指令除了变更数据、状态,往往还要求UI层面作出响应,而后端在这一点上就轻松很多,常常只需要变更数据或状态即可。因此,在前端,这一部分不得不分开,虽然它们原本应该耦合在一起,但是从前端的特性出发,我们必须把它们原子化拆分,其中“前提”往往被集中管理,而“指令”则被分散,有的不设计UI层面,只涉及数据和状态,就可以和“前提”并且放置,而涉及UI层面的,只能在视图层中管理。而真正要执行该逻辑时,我们必须从多个地方取出“前提”和“指令”,然后进行运行。

另外,“前提”和“前提”之间往往还有一定的先后、嵌套顺序,但是常常“指令”又仅对单一“前提”进行响应,这也就意味着在管理上其实需要非常小心,即使做了非常强的封装,也必须考虑分散管理和集中使用之间的冲突所带来的不确定性。而大部分前端系统出现业务层面的bug,都是因为这个管理和使用的不当造成的。

我们要探索一种合理且高效的业务逻辑管理模式,在这种模式下,前提和前提之间的顺序关系可以很好维护,与此同时,前提和指令具有绑定关系,有这样的机制的话,当逻辑开始运行,它们就必须按照特定的顺序,以及在特定的节点上执行特定指令,如此运行,这一就可以避免很多问题。

流程阶段

流程往往是针对事件的,可以说它是事件的衍生品,当一个业务(事件)发生时,如果它没有特殊的需要,就不需要流程,它仅仅成为一个事件的记录。但是,如果这一业务需要不同层面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参与进来,最为常见的参与方式就是审批,当然还有补充信息、修订错误、线下处理某些事情后记录到线上等等。流程分阶段,人员在这个事件中的出场和离场也可能随着阶段的迁跃而发生。同时,非常重要的一点是,事件中所包含的实体的字段,在不同阶段可能会附加对应的业务逻辑。例如,在阶段1时字段a不需要填写,但是到了阶段2就必须填写。

狭义的流程往往只发生在事件出现之后,但是广义的流程从事件出现之前就开始了。比如我们现在准备开始投资一家公司了,那么我们其实在开始之前就已经做了非常多准备工作,例如收集该公司的各种信息,与该公司的一些高层进行了接触等等。但是这些准备阶段的工作记录,常常因为我们不确定是不是准备作出投资计划,而不知道把这些信息放在哪里,也就是“在事件开始之前”,这些信息已经有了,但是因为“事件还没有开始”,所以,这些信息放在哪里呢?不管放在哪里,一旦我们准备开始投资这家公司,在系统中去创建这次投资事件时,这些信息就会马上拉取出来,作为该事件的一些信息。也就是说,对于投资事件的流程而言,在事件开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,只是它是概念上的,而非真正存在。

基于“广义流程”的理解,我们的事件业务逻辑的管理,就可以被关联到流程的阶段上,因为这个事件从还未开始到事件结束,都处在流程中,而大部分逻辑都可以被确定在某个流程阶段。(当然,有些逻辑是很底层的,应该直接在实体或事件模型中写死,例如某一个字段具有特定的业务性质,它的值一定是另外两个字段计算而来,这种逻辑就不属于流程上的逻辑,而是底层逻辑。)

交互

交互是真正意义上的“动词”,所有的文档中有关交互的描述都是“要干什么”“应该怎样”“必须如何”,例如“字段A大于10时,弹出提示语xxxx“,其中”弹出提示语“就是一个交互行为。而这一整段话就是一个业务逻辑,但是注意,它是一个“业务的交互逻辑”,因为它是基于业务的某个前提,执行交互的某个指令。

在前端,处理交互其实是很麻烦的,因为它一半具有视图层面的意义,一半具有非视图层面(操作数据)的意义。因此,我们要想办法把交互从中解放出来。我们需要建立交互模型,它一半提供给视图层,让视图去调用它,作为视图层的响应,另一半它要读取和操作数据,使得业务发生演进。

另外,下面我们会讲到,视图本质上是抽象的状态的具体表现,在交互模型中,我们可以提前定义好作为视图抽象的状态,并且在面对某个与视图有关的交互指令时,操作其状态,从而达到与视图层完全没关系的效果。

视图

视图是前端最熟悉的部分,也是业务系统最无关紧要的部分,因为对于非常多的业务系统而言,其核心价值在于数据,即使没有前端的界面,只要你有手段让我准确获得数据,我也是可以接受的。当然,如果没有前端的界面,数据的创建、补充、修订,审批的进行,文件的上传,都是非常麻烦的,所以,不能因为它对于业务无关紧要就直接否定它的存在。

视图的本质是抽象的状态的具体表现,也就是著名的公式ui=f(state),在业务系统中,我们需要对业务数据状态化,使“业务的数据+界面的状态”成为一个大状态,交给视图,视图拿到这个大状态之后,按照不同端的特征进行渲染,提供人机交互的入口,调用交互模型的方法,响应新的大状态的变更。

在很多情况下,视图具有相似性,对视图进行建模,可以有效的解决此类复用问题,例如在PC上有一个罗列字段的列表,在APP上也有一个同样的列表,只不过它们的长相不同,但是它们都是一个列表,有label和value两个部分,value部分还需要进行一些格式化处理,以及一些操作上的按钮。这些相同的部分,我们可以在模型(用抽象类更好)中撰写,再在两端各自实现界面的呈现。